服装学院-郭丽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10-13 导师主页
郭丽 硕士生导师
服装学院
设计学
纺织非遗文化与创新设计,人物形象设计
1996032@wtu.edu.cn

郭丽,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流行色协会拼布色彩与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汉绣)核心研究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核心研究员、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文化中心核心成员。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与服饰创新设计研究、人物形象设计与策划、人物色彩与风格诊断等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2项,出版国家级著作3部,并获得部委级优秀出版物奖励,发表高水平专业学术论文(作品)40余篇/幅,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各类设计大奖,教学成果多次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写作、创意设计等各类比赛一、二、三等奖20余项。获得“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主持2017年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海峡两岸民间缠花艺术传承人群口述史研究》。

(2) 主持2021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非遗缠花技艺进社区体验式传播方略研究》。

(3)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服饰设计过程中废旧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探讨》。

(4)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立体绣花——湖北英山缠花的传承与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代表性论文:

(1)论文:鄂闽台三地民间缠花中花卉造型的比较研究[J]. 装饰,2017(12):142-143.

(2)论文:"有法"的非遗保护与"无法"的可持续性发展 ——以湖北英山缠花技艺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5):70-75.

(3) 缠花工艺在现代女帽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 毛纺科技,2020,48(9):78-82.

(4)“垃圾”与首饰之间的创意设计空间[J]. 艺术百家,2014:145-146.

代表性著作:

(1)专著《纤丝美寓:中国民间缠花艺术与传承》[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年

(2)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精编教材《服饰品创新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程《服饰形象设计》[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武汉纺织大学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秉承“崇真尚美”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的大学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实行开放办学,主动服务纺织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六十余载,已成为理、工、文、法、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十大时装名校,致力于建设学术实力强、育人环境美、文化氛围浓、师生认可高、社会声誉好的美好纺大。

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占地2000余亩,拥有四个校区,设有20个教学院部,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67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七大学科门类;拥有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现代纺织技术”和“时尚创意文化”2个学科群列入湖北省“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实施人才高地汇聚工程。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博士700余人。长期在校工作的院士、外籍院士7人,其中自主培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0人,省级各类人才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8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12人;拥有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阳光学者”。

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实施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五育并举”育人格局,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整体进入一本招生,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近几年获得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学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前创后厂”模式,建有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不断提高,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实施科技实力攀登工程。注重技术创新,培育重大科研成果,推进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拥有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及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相继承担国家基金项目、“973”、“863”项目和重点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近200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纺织、印染、服装和艺术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近几年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学校与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地区共建产学研“根据地”,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落地,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是“欧洲纺织大学联盟”第一个中国大陆成员、“英国纺织学会”“美国纤维学会”理事成员、“一带一路”纺织高等教育联盟发起单位、“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理事单位、中国-中东欧国家(17+1)高校联盟地方合作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和英国纺织学会中国地区办公室依托单位。学校建有教育部首个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纺织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学校拥有湖北省第一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文化学园大学开展了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捷克有关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近200所大学签署了国际交流合作协议。学校长期承办由中国商务部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主办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研修班,获批多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连续多年主办和承办各类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武汉纺织大学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民族工业共命运,坚持服务社会之道,谋求特色发展之路,为振兴民族工业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四五”时期,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事业发展与安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1.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健全,设有国家层面、行业层面、社会层面及学校层面等四大类共10余种奖助学金。详情如下:

image.png

2.学校同时实施“四鹰计划”,符合相关条件者均可申请相应奖助:


image.png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