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丰秋,女,1984-,博士,教授,硕导。《丝绸》杂志青年编委、第11届中国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优秀指导教师,校园文化品牌“楚服工坊”创始人,武汉首届大学生华服展示大赛评委。长期致力于传统服饰史论、传统服饰复原、传统服饰文化与设计创新、楚文化与楚艺术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3本(含合著),教材1本,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幅)。其中,专著《衣以载道》获得2022年“部委级优秀出版物二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江汉论坛》《装饰》《丝绸》等核心期刊,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指导本科生获批大创项目3项,指导研究生获得国A级艺术设计赛事获奖多次,目前,指导研究生获批校级自主科研创新基金项目4项,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多次入选武汉纺织大学知行论坛,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项。
200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1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11年至今,执教于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2019年3月至10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访学。
1.主持2015年国家社科项目“楚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结项,项目成果入选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汇编,并列入《中华艺术论丛》,2021年出版;
2.主持湖北省2022年湖北省哲学社科重大项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视域下荆楚服饰文化主题凝练与创意转化”,在研;
3.主持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汉绣)一般项目“文化基因解码视角下汉绣与旅游文创产品深度融合模式研究”,在研;
4.主持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项目“魏唐丝绸之路纺织服饰中凤鸟图像艺术文化基因谱系研究”,在研;
5.主持201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楚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结项;
6.主持2017年湖北省思想库项目“湖北刺绣文化时尚传播路径研究”,结项,项目成果入选《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7.主持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校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楚文化时尚传播路径研究”,结项;
8.主持武汉纺织大学2019年校基金项目“楚人造物思想研究”,结项;
9.主持武汉纺织大学2023年校基金项目“基因解码视角下楚文化与旅游文创产品深度融合机理与模式研究”,在研;
10.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社会性别视角下中西女性服饰文化比较研究”(10YJA760047),排序2,结项;
11.参与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荆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研究”,结项;
12.参与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当代中国定制服装消费主体的价值需求研究——以湖北地区为例”,结项;
13.参与2019年湖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传播路径研究”,结项;
14.参与2019年湖北省服饰文化与艺术研究中心“湖北地区城市老年人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结项。
专著与教材:
1.衣以载道:楚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M].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
2.凤与中国服饰[M].湖北教育出版社,2024;
3.服装心理学[M].广西: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主要论文:
1.楚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符号传播策略研究[J].江汉论坛,2020(9)(CSSCI);
2.东周楚人身体审美与服饰时尚[J].江汉论坛,2017(10)(CSSCI,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楚凤元素在现代服装图案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装饰,2017(12)(CSSCI);
4.楚丝织品中复合凤纹造型生殖话语研究[J].丝绸(北核),2020(8);
5.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造型审美与文化内涵[J].丝绸(北核),2021(10);
6.现代服装设计意境营造研究[J].毛纺科技(北核),2021(10);
7.楚人色彩审美考察 [J].长江大学学报,2017(1);
8.楚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探析[J].服饰导刊,2016(1);
9.楚凤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2020(4)
10.楚国丝绸纹样研究综述[J].服饰导刊,2020(10)
11.On the Value of Applying Chu Culture Element in Modern Fash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J].2015SSR,2015(11)(CPCI收录);
12.服饰视角下凤在中国古代社会管理中的功能[J].纺织科技进展,2020(5);
13.性别视角下中世纪女性服饰文化探析[J].美与时代,2017(1);
14.身体视角下民国女学生服饰行为解读[J].服饰导刊,2017(1);
15.身体视角下民国女性服饰变革探析[J].服饰导刊,2015(9);
16.本土服装设计师对中国元素的应用与反思[J].服饰导刊,2015(1);
17.中西服装设计师对旗袍元素的应用比较分析[J].美与时代,2015(2);
18.快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其前景展望[J].美与时代,2014(6);
19.探析NE·TIGER(东北虎)品牌对中国元素的运用美与时代2014(9);
20.法国大革命期间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及其服饰表达[J].服饰导刊,2013(3);
21.社会性别视角下民国女性主体意识的服饰表达[J].服饰导刊,2012(12)。
武汉纺织大学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秉承“崇真尚美”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的大学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实行开放办学,主动服务纺织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六十余载,已成为理、工、文、法、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十大时装名校,致力于建设学术实力强、育人环境美、文化氛围浓、师生认可高、社会声誉好的美好纺大。
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占地2000余亩,拥有四个校区,设有20个教学院部,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67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七大学科门类;拥有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现代纺织技术”和“时尚创意文化”2个学科群列入湖北省“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实施人才高地汇聚工程。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博士700余人。长期在校工作的院士、外籍院士7人,其中自主培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0人,省级各类人才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8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12人;拥有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阳光学者”。
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实施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五育并举”育人格局,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整体进入一本招生,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近几年获得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学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前创后厂”模式,建有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不断提高,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实施科技实力攀登工程。注重技术创新,培育重大科研成果,推进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拥有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及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相继承担国家基金项目、“973”、“863”项目和重点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近200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纺织、印染、服装和艺术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近几年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学校与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地区共建产学研“根据地”,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落地,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是“欧洲纺织大学联盟”第一个中国大陆成员、“英国纺织学会”“美国纤维学会”理事成员、“一带一路”纺织高等教育联盟发起单位、“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理事单位、中国-中东欧国家(17+1)高校联盟地方合作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和英国纺织学会中国地区办公室依托单位。学校建有教育部首个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纺织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学校拥有湖北省第一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文化学园大学开展了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捷克有关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近200所大学签署了国际交流合作协议。学校长期承办由中国商务部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主办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研修班,获批多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连续多年主办和承办各类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武汉纺织大学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民族工业共命运,坚持服务社会之道,谋求特色发展之路,为振兴民族工业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四五”时期,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事业发展与安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健全,设有国家层面、行业层面、社会层面及学校层面等四大类共10余种奖助学金。详情如下:
2.学校同时实施“四鹰计划”,符合相关条件者均可申请相应奖助: